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建众赢商

更懂家居建材

 
 
 

日志

 
 

古“孝”随谈  

2014-07-14 19:57:0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谈及亲情,人们往往会说到诸如“天伦之乐”、“血浓于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之类的俗语,以示亲情的难能可贵,而我中华民族也素有“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其实这也显示了亲情当中的温馨一面。概而言之,亲情既是可贵的,也是温馨的,孝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作为我们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精华,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之后,“孝”在今天仍然是具有普适意义的优良传统。古代社会的最高治者常常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以期“移孝作忠”,并“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最为典型者莫若于汉代将其作为选拔国家官员的标准之一,即所谓的“举孝廉”。对于孝子,后来各个朝代的皇帝往往也会给予隆重旌表,以示高度认可和大力提倡,可见“孝”地位的不一般。然而什么是“孝”?对此,孔子在和弟子探讨这一问题时有过专门解释,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概言之,无论生死,对父母都以礼相待。那“礼”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礼者,敬人也”,正如孔子在对“孝”作的另外解释时所谈,“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孝”当以敬为本,不敬的话不足为孝,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养”,与饲养牲畜并无异样。

当今社会正处迅速转型过程之中,人们物质层面的生活获得了极大满足,但也有不少人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哀叹,而这也并非杞人忧天之举。尽管古人以孝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他人,但在权力、利益等诱惑的驱使下,父子之间的反目成仇并不鲜见,在当前传统社会道德日渐淡化,社会变革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几千年来为大多数人所信守的孝道所受到的冲击也将会更加强烈。生活中多次所见闻到的“怪”事竟是子女为了奇货可居的房产而与生养自己几十年的父母闹得不可开交,以至对簿公堂,更有甚者大打出手,也有心如铁石者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地抛弃视为累赘的老爹娘,诸如此类的情况,只怕连孔子所不以为然的“养”都够不上,那“孝”更是无从谈起。所幸的是,当前社会中也不乏一些几十年恪守孝道如一日的模范人物,而这一类的人物和事件被批露后,往往是作为热点新闻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对此种热点的聚焦其实正从侧面衬托出我们生活中“孝”的缺失,恰如因为不和谐,所以想和谐。

若要追溯这种“转型”的根源,孝道缺失这种“礼崩”局面的造成还得归之于孔子所强调之“敬”的缺失。“孝”其实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敬”则是实际的内容,当“敬”消失时,“孝”也只能成为一空壳,就算是有,那也只是没有实际内容的伪孝。所以当子女对父母那种原本应有的敬意已经极为淡薄,甚至完全消失时,“孝”将无从说起了,当这一家庭层面的维系纽带断裂之后,接下会发生什么,应该是不难想象的……

何谓“孝”?若以一字蔽之,实则“敬”也。有敬而后有礼,有礼而后有情,有情而后有安,大抵古今皆如此罢。

  评论这张
 
阅读(42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